我的反省
徐泐
立業(yè)首崇韜略
謀策不拘規(guī)界
破繭始成蝶
君子莫空憂怯
飛躍,飛躍
醉睨朔風方冽
——調寄《如夢令》
從業(yè)資本市場有年,聽得最多、同時也是說得最多的詞有兩個:順勢而為,知行合一。但做起來,卻經(jīng)常失之毫厘,謬以千里。蓋因順勢而為,需要先做到正確地審時度勢,并且摒棄所有不必要的執(zhí)拗和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,去順應趨勢;知行合一,則一方面要對“所知”足夠堅定,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審視反思“所知”的合理性和適用性。
從去年年初投資部丙科成立以來,一直帶領投研團隊,經(jīng)歷了最初的手足無措,經(jīng)歷了盲目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,到漸漸摸到些火門,掌握些要領,定下了以行業(yè)精深研究為基礎、深入挖掘投資機會的投研模式。隨著團隊越來越壯大,同志們的成長也是有目共睹。但是,卻一直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:沒能有實效、又有時效地將投研成果轉化為二級市場投資的盈利。
起先,我一直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溝通不到位,于是一直在孜孜致力于解決溝通方面的問題,無論是工作和考核制度的制訂、還是日常工作開展中對大家的要求,皆是圍繞“溝通”這一核心;直到最近一次,將三易其稿的科室考核制度交給嚴總后,嚴總與我的一番深談,我像是醍醐灌頂般明白了,之前的想法是存在很大問題的。
仔細算來,與嚴總溝通已經(jīng)很多次了,今年于總指導投資部的工作,也給出了相當多寶貴建議,但由于我不自覺地陷入自己的思維定勢,使得嚴總的諄諄教誨、于總的殷殷指教,僅推動我在細節(jié)處不斷修正,卻沒有真正從根源上徹底地解決問題。
我這人過于書生氣,考慮問題容易走極端,可能恰恰是起初吃了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、盲目追逐熱點”的虧,而在積累了一定經(jīng)驗后,與科室同事一起嘗試做不熟悉行業(yè)的事件驅動研究,效果甚微,因此不自覺地排斥這種“不夠熟悉的行業(yè)之投資分析”;加之科室同事對“精研行業(yè)、深入挖掘投資機會”這個模式認同度很高,更讓我堅信了這條路的正確性,但是,卻在潛意識里將“正確的”和“正確的全部”畫了等號,默認了“只有精研行業(yè)挖掘出的投資機會才是投資機會,”這樣荒謬滑稽的結論,對不符合這種思路的投資方法都無法打心底里認同,這就叫“走極端”了。于是,眼睜睜看著大盤有確定性的反彈,期間市場熱點輪動,各自精彩,卻白白錯失了很多數(shù)日乃至數(shù)周為周期的好投資機會。
我常說,“投資是一門藝術,不是數(shù)學方程式”,數(shù)學方程式是非黑即白,而藝術則是兼容并蓄,不可過于呆板拘泥;我還常說,做投資決策,要有“大策得行便當行”的氣魄;可是事實證明,我很善于批評他人,對著鏡子卻看不到自己,誠為可笑。
在資本市場上,我還是個新人,但作為一個年近不惑之人,回想過去生活中經(jīng)歷的重要抉擇,因沒有恰當“審時度勢、順勢而為”而吃的虧,已經(jīng)夠多;自以為身體力行“知行合一”,但卻沒有適時地審視“所知”及時作出調整,反而盲目執(zhí)拗地堅持,造成的失誤也不在少數(shù)。我心底很清楚,無論從對自己、對團隊還是對公司的責任角度出發(fā),不作出徹底的改變調整,是不行的了。
改變是個痛苦的過程,尤其是要突破慣有的思維定勢,一定充滿彷徨與糾結,甚至需要有“矯枉過正”的氣魄方能得成。初入這行便聽前輩說,學做投資,其實是在學做人,歷練自己的人格,逐漸摒棄人格中貪婪、怯懦、沖動、怠惰的負面成分,方能有所成就。那么對我來說,對人格的淬煉,就從突破思維定勢的改變開始。
很巧,今年是母校120周年華誕。就拿那首傳唱了80年的校歌之第一句:“大不自多,海納江河”作為心靈的指引,開啟心路的改變歷程!
是為反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