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徐 泐
韶光荏苒,倏忽間,2017年悄然遠逝。
對我來說,這一年過得有些迷惘,有些失落。“堅定”和“偏執”,有時候真的是一線之隔,但偏偏就“差之毫厘,謬以千里”。對個人來說尚且如此,作為一個團隊的負責人,其間利害,更不可等閑視之。
所幸,我還不至于沒出息到被這些許挫折磨滅了信心和銳氣。第一次見嚴總時,他對我說的話至今仍在耳畔縈繞:“中財人,不怕走彎路”。正視錯誤,深刻剖析;以之為鑒,砥礪前行。
一、關于“目標導向”:
嚴總諄諄教誨,要“接地氣”。時至今日,我想我算是真正明白其間涵義。年少時,非常愛讀田中芳樹的《銀河英雄傳說》,當中有一句話:“名將的戰爭手法,抱著明確的目的,一旦達成之后,就應脫離,不該再戀戰”。當時讀到這句話,只是覺得很有道理,并未往深處去想;而近期在思考工作得失的時候,腦海中偶拾,突覺豁然開朗:無論是投資還是研究工作,首先需要制訂一個明確清晰的目標,以這個目標為導向,選擇合適的策略和方法去實現;或者也可以根據自己擅長的策略和方法,去制訂合適的目標。最忌諱的是目標不清晰,南轅北轍,虛耗光陰;或者目標和方法根本不匹配,緣木求魚,空費心力。
拿我從事的策略研究來舉例,首先,要清楚策略研究的目的:對于賣方機構來說,他們服務的對象是全市場的買方,所以其策略研究務求詳盡、求全,數據、圖表、邏輯缺一不可,以便于買方根據自身情況,自主選擇側重面,指導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;對于買方來說,服務對象是公司內部各位投資經理,那么策略就需要突出重點,行文簡要、內容精煉、邏輯鏈完整合理;而同樣是買方,公募和私募還有不同,公募的策略研究側重于行業配置,私募則側重于行業選擇,因而只需挖掘和持續關注潛在機會最大的若干行業或板塊,但研究須力求精細、精準、精深;更進一步,需要結合我們目前的實際狀況來考量,鑒于我們現階段的資金體量,決定了我們不會進行太分散的投資,鑒于我們目前都在逐步學習和積累經驗,決定了我們的投資能力和研究水平都有限,在這樣的情況下,策略研究需要更深入,要具體到細分行業的層面,研究出的東西才有價值,才能真正為投資經理制定他們的目標以及相應的交易策略提供助益。
二、關于“專業”:
從公司籌建開始,嚴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,做“專業的投資者”。那么,“專業”和“業余”的根本區別在哪里呢?我曾遇到一個專業退役的羽毛球教練,一語道破天機:“穩定”。
作為一個羽毛球愛好者,我也打出過時速200km以上的殺球,但那屬于瞎貓碰上死耗子,長期平均球速基本就在130-160之間,而專業運動員,哪怕是女子,殺球球速也能穩定在180以上,這就是區別;
業余投資者,在行情好的時候,賺取100%乃至200%以上的利潤,并非癡人說夢,但如果將時間周期拉長來看,能夠年復合收益率達10%的,都是鳳毛麟角;專業投資者,因為其本身的投資體系和交易紀律的限制,在行情好的時候,收益未必跑贏業余投資者,但勝在能夠持續、穩定地盈利,這就是區別。
市場上太多妄圖“一夜暴富”的參與者,但他們當中多數都是“一夜出局”,真正“一夜暴富”的,只要他不離開這個市場,十有八九還是會把利潤全吐回去。因此,作為專業投資者,首先就要擯棄這種心態,沒有一步登天,沒有功德圓滿,優秀的投資者,是在年復一年、日復一日的磨礪中成長起來的,并且,只要不離開這個市場,就還將數年乃至數十年如一日地磨礪下去。
三、關于“人性”:
人的心理是個很奇怪的東西,很善于把成功的原因歸于個人,把失敗的理由推給外界;于是,一個投資者實現盈利時,都覺得自己很厲害;虧損時,政府、主力、游資、賣方研究員們就成了“背鍋俠”。
都說投資是對人性的拷問,而人性就是那么客觀、真實而頑固地存在著,任物轉星移、滄海桑田,人性其實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。需要清楚的一個問題是,作為投資者,我們還沒有偉(kuang)大(wang)到要試圖“改變人性”的程度;我們的目標是“揚長避短”,讓人性中正面的東西,如頑強、堅毅、求知欲,成為我們投資的助力;把負面的東西,如貪婪、怯懦、惰性,限制在可控范圍內,盡量減少其對我們投資的影響。
喬治·索羅斯的“反身性理論”主張,人的主觀意向是能夠反過來影響市場的;對于具體到一個投資者來說,市場的劇烈波動必然會對信念和信心產生極大的干擾。這就要求我們在制訂投資策略的時候,不能僅考慮哪個板塊或標的的空間更大,還要考慮哪個板塊或標的的安全邊際更高,只有安全邊際在我們內心承受范圍之上的,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嚴謹嚴格地按體系、按策略進行投資,實現我們的目標收益。
投資苦,孤寂常伴;投資累,千錘百煉;投資驚,跌宕輾轉;投資險,心力徒然;克其苦,耐其累,淡其驚,控其險,可事投資矣!
是為反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