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徐 泐
三載奠基成筑
破局覓機當務
奮進正當時
毋令春秋空度
專注,專注
成事寧求他路?
——調寄《如夢令》
光陰荏苒,匆匆間,迎來了我的四十歲。
“四十不惑”,何謂不惑?專注,方得不惑。
相信我們經常會面臨如下的困惑:為什么每一步決策都如此艱難?為什么事情的發展總是跟我預期的大相徑庭?為什么我付出如此多的努力,卻收效甚微?為什么我的想法,總是難以得到他人理解和支持?諸如此類,不一而足。
事實上,這些困惑,都是“不夠專注”所致。
現實總出乎意料,是因為我們不夠專注于客觀規律,過于一廂情愿;努力總不見成效,是因為我們不夠專注于目標,以及實現目標的核心關鍵;想法總乏人認同,是因為我們不夠專注于論證和驗證,缺乏說服力;決策總步履維艱,是因為我們對包括以上種種在內的各個重點要素,缺了一些專注,不夠到位。
偶讀邊總過往反省,其亦提到過“專注”:時間專注,精力專注,態度專注。
就我個人感悟而言,在此還欲補充兩點:目標專注,方法專注。
目標專注,首先就是要有明確的目標,然后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,為實現這個目標服務。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極致,讓無法掌控的事情不縈于懷。
這里插一個小故事,一個被小我十八屆的小師妹教育的故事。
今年,我的母校,又“出名”了。一個學生會干事的狂妄輕佻、全無教養之行為,被曝光網上,舉世嘩然;也在我系校友群里引發熱議。作為自認有那么些“集體榮譽感”的我,難免會有牢騷若干。我當時說,“一個人一秒鐘丟掉的臉,可能需要一萬個人,每人花一萬個小時,才能撿回來”;而這位還在讀大三的師妹的一句話,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,她說“抱怨無用,開始我們的一萬小時吧”。當時,我的感覺就是兩個字:汗顏。這位小我十八屆的師妹,胸中比我更有格局,更有溝壑,我想,只有目標異常清晰且專注的人,方可做到如此。三人行,必有我師,擇善而從。
目標專注并非僅指最終目標而言,事實上,我們在過程中的每一步,都要有明確的目標,要時刻明白我們在做什么,并有針對性地作好與之匹配的規劃。我們可以嘗試,但必須保證機會成本有限;我們也可以重注投入,但必須明確失敗的損失可控。最忌者,莫過于“隨意”二字。對目標的隨意,最終受害的,一定是我們自己。
方法專注,不是指認定一種方法就不撞南墻不回頭,而是要不斷反復地論證、打磨、完善和優化自己的方法。一個方法取得成功之前,誰也不敢保證這個方法一定會成功;一個方法取得成功之后,同樣誰也不敢保證這個方法一定會長期成功。盡管說,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,但這是宏觀范疇的理念;對于我們每個個體,如果不想成為求真路上的炮灰,那么僅靠這一途徑,遠遠不夠,尤其是當驗證周期相當長的時候。我們必還要借助別的途徑。
我們可以通過邏輯來論證方法,但這個過程并不輕松,需要我們不斷用旁觀者的視角,狠心地、不遺余力地挑戰我們的方法,極盡挑剔之能事,非如此,恐淪為緣木求魚。我們也可以通過歷史來回測方法,而這個過程同樣不輕松,我們需要做大量的功課,并時刻注意對比今時往日之背景、環境的差別,非如此,豈異于刻舟求劍?
只有對方法極致專注,切實負責,這樣提煉出來的方法,才能經受得起現實的考驗,才能夠令我們在運用方法解決問題的時候,充滿自信,進退有度。
專注,是一種修為,一方境界。
專注,是我們走向成功的不二之途。
四十不惑,專注,方得不惑。
是為反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