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王 雷
今年下半年,最興奮的事就是完成了零跑與蜂巢兩個項目的實投;尤其是蜂巢,因為這個項目是我推薦上來的,我也有幸參與了蜂巢完整的盡調、申報、后續(xù)的投資額度爭取等整個過程,并因此對動力電池產業(yè)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。
近期,何總發(fā)給我一份萬向123融資的BP,還附了萬向與蜂巢的比較表。我很早就知道萬向在做新能源電動汽車,而且還布局過動力電池,沒想到這次又重出江湖,頓時產生了興趣,便梳理了萬向新能源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歷程:
1、萬向已有51年發(fā)展歷史,已經年過半百,“萬向系”不僅是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(yè)龍頭,還進入了汽車整車、新能源、農業(yè)、地產、金融多個行業(yè)。汽車零部件是萬向的起家產業(yè),一直是一汽、東風、上汽、廣汽重要供應商,其核心產品萬向節(jié)市場占有率高達65%。
2、自1999年開始,萬向就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,經歷了自主技術開發(fā)、產業(yè)化示范、國際整合提升幾個階段,號稱已經形成了洛杉磯、底特律、慕尼黑、杭州等4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(fā)中心和產業(yè)基地。
3、早在2012年,萬向集團收購美國最大新能源電池制造商A123公司,依靠123的技術,在國內建立了生產基地。
4、2014年,萬向收購美國菲斯科,并成立超豪華電動車Karma公司,同年8月,《浙江日報》還發(fā)了長篇專訪《萬向,特斯拉勁敵?起底浙江新能源汽車之二》。
5、2016年12月,國家發(fā)改委公告,萬向年產5萬輛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已通過在線審批。這意味著萬向即將拿到新能源乘用車的“準生證”,這是全國首個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項目,而此時,理想汽車才創(chuàng)立不久。
6、從1999年到2016年,可以說萬向已打通了資金、配件、電池、整車等整個產業(yè)鏈,只待起飛了。2017年,萬向創(chuàng)始人魯冠球逝世,2018年11月,萬向卻被工信部點名,被暫停受理其《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(yè)及產品公告》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申報,原因是拿到資質后,一直沒能真正投產。一時間,萬向成為媒體批評焦點。
7、為了挽回影響,萬向隨后官宣“萬向一直沒有停止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(yè)的腳步,確定在蕭山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計劃投資685.74億元建設年產80GWH鋰電池項目,投資27.45億元建設年產50000輛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項目。”
8、三年后的今天,從萬向BP中可以看到,今年預期銷售額35億,凈利潤1億,但實際銷售額約為25億,主要產品是低壓軟包點火電池與儲能電池,高壓動力電池僅有一條0.3GW的試產線,而整車已經不再提起,其在蕭山經開區(qū)的聚能城確實有一部分建成了電池生產的主體廠房,但另一部分準備用于開發(fā)商業(yè)與住宅的用地仍在待掛牌狀態(tài)。
今日再回首,《浙江日報》當時看準了特斯拉,但沒看準萬向。萬向起了個大早,看準了增征式、711高鎳電池方向,甚至也拿到了美國123鐵鋰電池技術,可以說是摸了把同花順,但偏偏就趕了晚集。在整車領域,別說特斯拉了,連零跑、哪吒、威馬都已一騎絕塵;在電池領域,現(xiàn)在雖然號稱車用低壓電池龍頭,但誰也知道這是個夕陽產業(yè);而昔日的寧德時代、比亞迪,后起之秀的中航鋰電,與蜂巢能源,已占據(jù)全球動力電池七成裝機量!
遙想萬向新能源當年,亦是根基深厚,眼光精準,布局深遠;可嘆掌門人接班后,即于江湖,平白錯過再造一個萬向的大好機會;如今欲重振旗鼓,但愿真能知恥而后勇,奮起直追,讓我大浙江能再在新能源領域再添一員驍將!
作為投資人,且觀且行,相信三年之后,業(yè)界必再增加一個經典案例!
以上文字,權當反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