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反省
何遠志
重讀自己入職中財生生資本以來每篇反省,如對鏡自照,不掩丑美。
2016年年中,我寫下了從事一級市場業務后的首篇反省。說是反省,更多是與聯創陳總、金沙江潘總交流后的心得,一曰“投資是真金白銀,盡調必實必深”,二曰“投資是沙海淘金,開拓必勤必思”。今天再讀,他人的經驗已然是自己的親歷,而且還會多想一層“何謂實與深?又何謂勤與思?如何才能知而行之?”
第二篇寫于“狂看項目”周年際。當時,嚴總將市場部分為五個小組,要求每組每個月考察項目不得少于4個,必須寫調研報告,作為部門負責人,我需要給每篇報告寫回復意見。當時,我們努力獲得了嚴總的肯定,但嚴總也指出了“謹防新秀墻”、“申請立項項目標準過于寬松”、“報告內容仍不夠嚴謹”等問題。回想那段時候,雖然大家“不是在趕飛機,就是在趕飛機路上”,但每個堅持下來的同事都收獲巨大,首次領教了“中財逼你成才”的內涵。
2017年7月,德爾收購義騰出現重大變故,我們經歷了成功在望到前景堪憂的巨大心理落差,有感而發寫下了“股權利益巨大,博弈之復雜,人心之叵測,事實更殘酷”、“淘金不是撿漏與中彩,是我們生存之道”、“找到項目,看懂項目,只是皮相,要從表面文章看到事物本質,才是真正入行”。其中,我還重點談了“看懂股權變更歷程”的重要性。今日想來,那時我們才算有了那么一點“躬行之知”。
半年之后,能力最強的乙科夏兆良與樊友維雙雙離職,對我觸動很大。我認真反思了“為什么有些事逼的出來;有些事逼不出來?”、“為什么有時逼很有效果;但有時逼就沒有效果?”、“為什么有的人逼的出來,有的人逼不出來?”當時,洋洋灑灑寫了不少,今天再看,根本就是我這個團隊長自身格局的問題。“中財逼你成才”的根本目的是“成才”,而非部門之業績,更不是個人意氣;考核之獎罰,應以善意為本;工作出現問題后,團隊長必要有與團隊一起擔責的擔當與包容,這樣才能真正鍛煉并留住一支優秀的團隊。
2018年上半年,我們花了大量心血發起了東方網力“夾層項目”的申報,這是我們首次完整深度接觸到“大股東與大機構雙兜底,資金組合劣后,撬動大額優先配資”的復雜融資模式,深感“向下有保底收益,向上風險收益不封頂”的妙處,自認為找到“理想的盈利模式”,所以上會被否后,我雖在反省中提出“要以項目價值為本”、“輕模式,重實質”、“深挖行業,融入產業”,實際上心中仍有不甘。然而,不到兩年,東方網力就因各種復雜的金融債務案件以及上市公司違規事項戴帽ST,實控人劉光所有股權轉讓給四川國信,股價從30元跌到3元。如果當時真投了這筆業務,什么上市公司大股東、實力機構雙重兜底,全是一句空話。
年終反省中,主要寫了《中財董事局[VI]第121號文》的學習心得。當時,我們正經歷著“集團基金上會屢上屢否”的打擊,團隊情緒十分低落;而121號文就像迷霧中的一盞明燈,不僅讓我們看到中財已有的厚實與優秀,更讓我們看到了邊總對資本事業的宏圖,堅定了對未來的信心——“只有不斷提升自已的專業能力,才能跟上集團的步伐,最終迎來騰飛的機會。”
2019年年中,我反省了操作芯影科技等項目出現“不留余地”的問題,提醒自己“與企業談投資意向、設計投資方案、做項目研究時,不妨留白三分。”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心得,讓我們與標的企業接觸方式有了重大變化,以前是“投資失敗后就老死不相往來”,而現在是“生意不成仁義在”,既能持續跟蹤項目發展,也拓展了自己的人脈圈。
年終反省是對“神霧事件”的有感而發。首次接觸神霧,還是那年春節前,一位據說頗有來頭的中間人找到我們,以“江湖救急,必有厚報”的姿態力邀我們去考察神霧總部,實地走訪后,除了那些高大復雜的“神霧燃燒爐”外,印象最深刻就是“財務總監直言‘我自己投進去幾十萬元,都不知道何時能回本?’”再次聊起神霧,則是不久前與韓總一次交流,韓總告訴我:“國石投資曾有計劃重倉神霧,因此專門做了一次調研,在商用衛星地圖上逐一比對了神霧披露的重大PPP項目進程,發現多個重大項目,在衛星地圖上居然近乎白地。然后,國石投資研究人員抽取了一些項目實地驗看,發現基本與商用地圖顯示情況一致,于是果斷清倉。果不其然,不久之后,神霧危機爆發,股價從37元降到現今的1.67元。”兩相印證,我再次深感資本市場中這類“如水鬼找替身”項目的殘酷真相,進而也意識到自己所謂的“快速成長的專業能力”委實淺薄!
2020年上半年,浙大友創柳總向我們推薦了永中軟件,雖然項目申報未能通過,但柳總讓我們領略了老牌機構強大的人脈關系、行業資源與路演能力,也讓我們第一次深度理解了國產替代市場的邏輯與空間。所以全篇都在談相關心得;如今回頭看,國產替代確實有巨大空間,但也絕非如柳總描述的一馬平川、前程似錦,其同樣要遵循宏觀經濟、商業競爭的客觀規律。
那年年終反省的開篇是“長跑過程中,最難受不是最后沖刺,而是極限來臨之際。現在,我們一級市場團隊就面臨著這樣的極限。從去年到今年,我們部門已經先后有十一個同事離職了!”我能理解他們離職的原因,我告訴所有留下同事:“我們很清楚自己的成長。正因為已經到了極限,所以我們必將很快挺過極限,進入通向成功的沖刺!”
2021年上半年,我第一次在反省中寫了與工作沒有直接關系的“內卷”與“躺平”之間的思考,不是很記得清當時為何會寫這個話題,似乎是整個團隊士氣都很低迷吧?
2021年年底,我們就迎來了第一次“突破極限”,我們先后完成零跑汽車與蜂巢能源兩個項目的實投,總金額高達4個億!在反省中,我興奮的說“這種幸福感,就像苦戀了數年后,忽然就追到了心儀的女孩。”但興奮之余,我也深感團隊建設的重要性與急迫性。
2022年的兩篇反省都有些散文化了,一篇寫了“自己新冠感染后的健身心得”,另一篇則寫了自己本命年的三點思考,其中有一點是“過猶不及,盛極必衰”, 二是電動汽車行業藍海轉紅,三是又有三名骨干同事離職,而離職的重要原因居然是“有了拿得出手的業績”。
2023年的半年度反省中,小結了零跑投后跟蹤的三點心得:一是“謹防行業盛極而衰”,二是“經營向好疊加融資需求推動新股逆勢而動”,三是“中創新航刻舟求劍”的反面教訓。
年終反省中,我寫了對羅胖年度演講的感悟,普通人面對百年未有之巨變,一是要學會蹲下,這是介于躺平與死撐之間第三狀態;二是給自己設定一個臨終狀態,我理解其本質是降低預期,持續專注一個小領域,持續提升自己的抗風險力。當時,聽下來覺得很有意義,但現在回頭想,真的百年之巨變,微小領域就能不變嗎?——說句實話,可能擺個路邊攤,開個滴滴,送個外賣都會被機器人取代,應變之道唯有主動求變。
今年的半年反省,我寫了跟蹤零跑與蜂巢、研究無人零售行業、后經營項目調研等五點工作感悟。
反省之反省,最先想到的中財反省制度的精髓——無任何限制,自寫自讀,領導與同事都不作點評,讓每人有一塊訴說內心真實的自留地。假以時日,你會照見真實自我的心路歷程。如我的反省,主要兩條線,一條是各個階段較為深刻的工作心得,另一條則是對“躺平與內卷”思考。前一條線,本質是我對事業進取,雖然其中也有挫敗與迷茫,但根本上仍是渴望進取,后一條線看似自我激勵,但實際卻是自己內心已發生動搖,產生逃避的念頭。真的,反省最忌就是為寫而寫,寫給別人看。
反省之反省,接著想到的“格局”。縱讀邊總歷年反省,清晰可見中財“實業為基,金融為水,資本群生”之事業藍圖逐步宏大的歷程,與之相伴相生的邊總自身格局的日益宏大,邊總人格修養自喻的“心有神樹”從枝繁葉茂到獨木成林的過程。而我的反省中,則是反反復復糾結于技術性的思考、人云亦云的迷茫。看看前方,我的職業生涯也就還有十許年而已,未來十年,我該何去何從,才算能給這平凡的一生劃上一個還算圓滿的句號?才能給中財這個溫暖而厚實的集體一份像樣的回報?——我給自己的回答是“安安心心,腳踏實地,精益求精,做一枚中財在一級市場的過河卒!”
以上文字,權為反省。